文/蔡鵬飛
圖/馬巒街道辦
視頻素材提供/坪山融媒體中心
視頻剪輯/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魏琴 黃鐵安
海報/李煥菲
【編者按】「月光光,秀才郎,騎大馬,過蓮塘……」一首客家人童年時唱的歌謠,回蕩在深圳市坪山區(qū)馬巒街道大萬世居。這座建成於清朝乾隆時期的客家圍屋,是全國最大且保存最完整的方形客家圍屋之一,向外講述著「濱??图摇?jié)庥舻娜宋墓适?。如今,它被活化利用為?dāng)?shù)亍赋鞘忻?,吸引著八方來客?/p>
羊城晚報《大美嶺南》走進(jìn)大萬世居,「大萬者,巨也」;言其多、盛之意。它是客家圍屋建築的典型代表,四角建有炮樓,內(nèi)部街巷四通八達(dá)、南北格局對稱,保留了客家人的歷史民俗和文化精粹,反映了各個時期的社會文化特點(diǎn)和客家人的流連變遷,極具歷史藝術(shù)價值;也是研究和體驗深圳客家源流、民俗、建築藝術(shù)和水利工程的活化石,對了解漢族客家民系及其源流和遷徙史有重大價值。

穿過城門,踏上古老的小徑,從牆石到裝飾,從柱形到雕刻,歲月的印記處處彰顯。大萬世居俗稱「大萬圍」,是客家民系第四次大遷徙以及清初的「湖廣填四川」與「遷海復(fù)界」後,曾氏一族創(chuàng)建與世代居住的地方。大萬圍為曾氏客家人曾端義於乾隆五十六年(公元1791年)所建。他官至六品,被誥封儒林郎。


世界著名哲學(xué)家黑格爾曾經(jīng)把建築比作是凝固的音樂,這對以大萬世居為代表的客家圍屋來說可以說恰如其分。在這裏,獨(dú)具特色的布局和庭院景觀,神韻猶存;各式古老房屋,雅緻凝重。


大萬世居門口擺放著一塊「大萬世居」的石匾,刻於乾隆五十六年(公元1791年)。 建築呈「寶鬥」形,以中軸線(祠堂門中點(diǎn)、中樓大門中點(diǎn)、正大門中點(diǎn)「三點(diǎn)一線」)為對稱軸,建築面積1.66萬平方米,佔地總面積(包括禾坪、月池等)約2.5萬平方米,其中,共有房屋400餘間。它於1984年9月被深圳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hù)單位。2002年7月被廣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hù)單位。


古牆,向來就能催生出許多故事,有人鑿壁偷一束光,有人不畏權(quán)貴禮教……大萬世居的古牆,斑駁可見,城磚厚重,是用「三合土」夯築而成的。「三合土」是由沙子、黃土以及石灰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製作時加入紅糖、糯米酒發(fā)酵,製作工藝十分複雜,在古代屬於建築的上乘用料,非常堅固,由此可見古人智慧。

史料記載,大萬曾氏是客家人裏比較不同的一支,稱為「濱??图摇??!笧I海客家」是一批積極進(jìn)取,思想先進(jìn)的客家人,他們突破偏見,成為最先富起來的一批人。曾經(jīng)大萬有一句傳家格言「仁義禮智無愧乃心,乃是吾家孝子。士農(nóng)工商各事一業(yè),方為濟(jì)世完人」。

民俗方面,「大萬祭祖」活動已有200多年歷史,主要有「年初一拜伀祖、年初二拜祖公」。全村曾氏各家各戶男女老少挑著雞肉、豬肉、魚肉三牲,帶上香燭鞭炮,排著長隊,麒麟鑼鼓作前導(dǎo),先拜坪山龍背開基祖簡輝公祠,繼拜三洋湖元恭公祠。


從寂靜院落演變成打卡勝地,從人跡罕至到門庭若市,大萬世居展現(xiàn)客家古風(fēng)貌,煥發(fā)新姿態(tài)。閑暇的時候去一趟大萬世居,它會給你帶來意想不到的心靈衝擊和文化滋養(yǎng)。


「UP在灣區(qū)」系列相關(guān)鏈接:
UP在灣區(qū)·大美嶺南 | 清風(fēng)過處 星河入夢
UP在灣區(qū)·嶺南品粵菜 | 西關(guān)尋味廣式白切雞
UP在灣區(qū)·嶺南學(xué)非遺 | 永慶坊遇見國家非遺廣州彩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