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報記者 孫志、蘇雨潤)巍巍寶塔山,滾滾延河水。在陝西延安,西北黃土高原起伏的群山圍成堅固的屏障,使其成為天然的軍事城池。中共中央在延安13年留下深刻的印記,讓延安精神在歷史淬煉中永續(xù)生長。1937年,延安尚處於封鎖區(qū),外界對其知之甚少。為了將真實情況反映給大眾,《大公報》派記者范長江首次踏入延安,與中共領導人毛澤東推心置腹,展開「竟夜之談」。此後,陸詒、孟秋江、孔昭愷等大公報記者懷著救亡救國的一片赤誠相繼奔赴延安,在這片「紅色熱土」尋找中國革命前途的答案。

距范長江首訪延安88年,記者近日再訪延安,沿著大公報前輩的足跡,完成兩代大公人的時空對話。延安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新聞系主任郭小良在接受《大公報》專訪時表示,抗戰(zhàn)時期,《大公報》是從國統(tǒng)區(qū)向延安派出最多記者的報紙,《大公報》客觀公正地向全國人民報道了中國共產黨對抗日戰(zhàn)爭的政策和主張,對於民眾了解中國的真實狀況、了解共產黨起到了積極正面的作用。
據可查資料記載,抗日戰(zhàn)爭時期,特別是從1937年抗戰(zhàn)全面爆發(fā)到1945年抗戰(zhàn)勝利,《大公報》先後有4位記者來到延安進行採訪活動,他們分別是范長江、孟秋江、陸詒,以及1944年中外記者採訪團成員孔昭愷。
范長江與毛澤東展開「竟夜之談」
鳳凰山革命舊址是中共中央1937年1月至1938年11月的駐地,其間召開了洛川會議、六屆六中全會等重要會議。走進毛澤東當年居住的簡樸磚石結構窰洞,中間一孔是會客地。當年,這裏僅有「一張木椅、一張桌子、一條木櫈、一盆木炭。木桌上放了許多紙條,還有經濟學和哲學的書籍?!姑珴蓶|就是在這裏完成了《實踐論》、《矛盾論》和《論持久戰(zhàn)》。郭小良介紹,當年大公報記者范長江(右圖)與毛澤東的「竟夜之談」就是在這孔窰洞中進行的。

在「竟夜之談」的採訪中,毛澤東第一次向范長江系統(tǒng)地闡釋了中國共產黨對抗日戰(zhàn)爭的政策和主張,談及抗日戰(zhàn)爭、民主建國、與國民黨合作等問題,以及要將馬克思主義理論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范長江隨後在通訊中寫到:「毛澤東說共產黨的要求,希望中國走上憲政民主之路,以民主求統(tǒng)一求和平。和平統(tǒng)一之後,始可以言抗戰(zhàn)?!?937年2月14日,范長江返抵上海,15日便將通訊《動盪中之西北大局》發(fā)表。
郭小良說,在和范長江的談話中,毛澤東駁斥了國內存在的速勝論和滅亡論,認為抗日戰(zhàn)爭不能速勝,但我們也絕對不會滅亡,這就是後來著名的《論持久戰(zhàn)》?!高@一次談話對范長江本人影響也很深,他感受到了主席對中國社會發(fā)展的洞見遠超常人。還沒有哪一個政黨的領導人像毛澤東一樣,對於中國革命和前途有如此深刻的分析和洞察?!?/p>
陸詒如實報道中國革命嶄新面貌
1937年9月,孟秋江在八路軍駐太原辦事處見到了主持工作的周恩來。同年冬天,孟秋江輾轉來到延安採訪,成為繼范長江之後第二個訪問延安的大公報記者。其間他多次與毛澤東見面。孟秋江把毛澤東關於抗戰(zhàn)的講話用專電連夜拍發(fā),以《毛澤東談抗戰(zhàn):望大家加倍努力爭取勝利》為題刊登在武漢《大公報》上。
1937年12月,大公報記者陸詒來到延安,採訪了毛澤東。12月20日,《大公報》發(fā)表了陸詒撰寫的長篇通訊《毛澤東談抗戰(zhàn)前途》,其中詳述了毛澤東接受採訪時的情景。當時的毛澤東對中國的未來充滿信心,他在採訪最後以極興奮的語調說道:「從戰(zhàn)爭中取得了教訓,在抗戰(zhàn)中改造了我們所有的弱點,展開了新中國的遠大前程!」郭小良說,陸詒當時對整個延安進行了如實報道,講述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延安處於積極抗日的環(huán)境中,還介紹了土地政策、大生產運動等情況。陸詒看到了中國革命的嶄新面貌,認為中國共產黨和全國人民的積極狀態(tài),必定推動中國抗戰(zhàn)到底,直至取得最後的勝利。


以筆為槍:突破國民黨封鎖 報道真實的延安
20世紀30年代,中國大地籠罩在戰(zhàn)爭的陰霾之下,日本侵略者踐踏我國的大好河山。國民黨統(tǒng)治區(qū)卻對信息嚴格把控,關於延安的虛假宣傳和不實信息影響面甚廣。此時,大公報人衝破重重阻礙,不斷前往延安寫下通訊報道,將真實的延安和共產黨的形象展現(xiàn)給大眾。
「西安事變」爆發(fā)後,在周恩來的支持下,范長江成為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以外,第一個以中國記者身份進入延安的人。在那裏,毛澤東就中國革命的性質、任務和當時共產黨的總路線、總政策等作了精闢分析。離開延安後,范長江連夜趕寫了《動盪中之西北大局》,此文像一枚炮彈,衝破了國民黨的新聞封鎖,報道了西安事變的真相,清楚傳達了中國共產黨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政策和主張,蔣介石閱後勃然大怒,毛澤東則給范長江寫了一封感謝信,落款署名為「弟 毛澤東」。
1937年2月14日,范長江返抵上海,15日發(fā)表《動盪中之西北大局》,文章雖被國民黨當局刪掉了中共關於建立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四項保證,滬上仍為之轟動,報紙銷路猛增。這也得益於主持《大公報》上海版的胡政之從「獨家特大新聞」視角出發(fā),冒著國民黨新聞檢查的風險,做出了刊出范長江文章的大膽決定。
掌舵國家 「誰好誰來」
隨中外記者採訪團於1944年來到延安的孔昭愷也見到了毛澤東,他回到重慶後便寫下長篇通訊《中共十八集團軍與陝甘寧邊區(qū)》,其中對陝甘寧邊區(qū)大生產運動的情況進行了詳細描述??渍褠鹫J為,陝甘寧邊區(qū)在非常困難的情況下自力更生,做出成績實在了不起。反觀重慶,不論上下照常吃喝玩樂。兩相對照,誰好誰壞一目了然。因此,在面對國家未來究竟應由誰來掌舵的問題時,孔昭愷在文末疾呼:「誰好誰來(管理這個國家)!」
薪火相傳:愛國是《大公報》刻在骨子裏的基因

《大公報》當年為什麼派了那麼多記者到延安採訪?這背後的驅動力到底是什麼?延安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新聞系主任郭小良用「愛國」二字作為解釋,他將其稱為《大公報》「刻在骨子裏的基因」。自1902年創(chuàng)刊起,「愛國」二字便與《大公報》的發(fā)展緊密相連,在百年辦報歷程中一脈相承。
筆尖雄文 滿懷愛國關切
「九一八事變」爆發(fā),國難當頭之際,《大公報》就以「明恥教戰(zhàn)」作為挽救國難的報道方針。「特別是在抗日戰(zhàn)爭全面爆發(fā)以後,大公報人開始更加深刻地思考,中國的前途到底在哪裏?民族的希望又究竟在哪裏?」郭小良進一步解釋,正是這份對國家命運的深切關懷,驅使著作為記者的范長江主動請纓前往西北,深入延安進行採訪,試圖在廣袤的中國大地上尋找民族未來的方向。而那份大公報人薪火相傳的愛國精神,則在他所撰寫的《動盪之西北大局》中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字裏行間滿是對國家前途的關切。
烽火連天的歲月,大公報記者穿過硝煙瀰漫的征途,奔向延安。抗日的主張,民族的希冀,在筆尖化作一篇篇雄文。毛澤東自范長江首次採訪起,對《大公報》和大公報人重視有加。此後,大公報記者一次一次奔赴延安,熱情謳歌這片土地,因為這裏不僅僅是革命青年嚮往的希望之地,更是中國抗戰(zhàn)最堅定的力量。
「整個抗戰(zhàn)階段,都能看出大公報人深深的愛國情懷,我覺得這也是《大公報》派四位記者毅然前往延安的驅動力?!构×碱H為感慨地說。
備受禮遇:毛澤東設宴 讓大公報記者坐上座
王家坪位於延安城西北方向,隔延河與城相望。1937年到1947年期間,這裏曾是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和紅軍總司令部的所在地。記者前往王家坪革命舊址,在大禮堂中看到1944年中外記者西北參觀團的合影。據講解員介紹,1944年6月9日,中外記者西北參觀團一行21人抵達延安,第二天下午5點,朱德在王家坪總部為參觀團舉行了盛大的歡迎宴會,慶祝反法西斯戰(zhàn)爭第二戰(zhàn)場勝利開闢。據孔昭愷後來回憶,那天他到得很早,毛澤東過來後便拉著他往外走,因此照相時,他站在毛澤東身旁,那張照片他也一直珍藏。

中外記者團在延安的43天裏,毛澤東兩次接受記者團集體採訪,表明了中國共產黨抗戰(zhàn)的立場和主張。6月12日採訪結束後,毛澤東在邊區(qū)政府大禮堂舉行歡迎宴會?!柑貏e值得注意的,也是大公報人最為驕傲的一點,就是在這次宴請時,毛澤東主席把上座留給了大公報記者孔昭愷?!寡影泊髮W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新聞系主任郭小良介紹說,設宴招待席間,毛主席堅持讓孔昭愷坐上座,感慨地說:「只有你們《大公報》拿我們共產黨當人看?!乖蚴菄顸h當年嚴令各報刊要稱共產黨為「匪」,唯有《大公報》敢於突破這一禁令,拒絕稱「匪」。

除了王家坪,孔昭愷還前往南泥灣,參觀了359旅的大生產運動成果以及該旅與日寇作戰(zhàn)時的兵器。據他回憶,此前見過一個標本,是以前陝北人民吃的糧食,「黑乎乎的不知道是什麼東西」。而在彼時的延安,他看到「現(xiàn)在陝北人民吃的是黃米,戰(zhàn)士們吃的是黃米飯,菜裏有青菜有肉?!勾送?,孔昭愷還參觀了不少地方,目睹了大生產運動中人人動手的場景,毛澤東、朱德等領導人都親自種地,他將其稱之為「聞所未聞的事情」。
(來源:大公報A13:內地 2025/08/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