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梅花」颱風(fēng)剛走,太湖也恢復(fù)了往日的平靜。離下午開船還有半小時,沈敏菊和妻子早早地守在了福彩號船邊的等候室。
今年62歲的沈敏菊,是蘇州太湖地區(qū)唯一一個不接壤陸地,且有居民居住的島嶼——光福鎮(zhèn)漫山島的村民。
沈敏菊做這個太湖「擺渡人」已經(jīng)有31年了,周圍人勸他趕緊找接班人,可沈敏菊還是不放心:「會開這個船的人能找到,但是他們沒有駕駛證,我還是再堅持一下。」
及時雨「船老大」
1991年4月13日,正在浙江余姚做生意的沈敏菊接到來自家鄉(xiāng)的電話。當(dāng)時的村支部書記告訴他,村上的擺渡人5月1日就要走了——16歲就學(xué)開運輸船的沈敏菊成為接手擺渡人工作的最佳人選。
沈敏菊一口答應(yīng)了下來。不久後,他回到家鄉(xiāng),開始了兩點一線的生活。
當(dāng)時,沈敏菊正當(dāng)而立之年,家裏有老人要照顧,孩子上下學(xué)也要接送。可沈敏菊硬拉著妻子一起開船。開始,夫妻倆還常常拌嘴,慢慢地,姚秀芳知道自己拗不過,也變得越來越支持丈夫的工作。
坐過船的人都叫沈敏菊「船老大」。對他來說,這個稱呼是一份認可,也是一份沉甸甸的責(zé)任。
漫山島四面環(huán)水,渡船是村民出島的唯一交通工具,每一戶島民家裏的急事都與「船老大」息息相關(guān)。
不管是白天還是深夜,他的手機從不關(guān)機,敲門也定有回應(yīng)。
2000年除夕,沈敏菊和家人吃完年夜飯,家門就被敲響了——一位患有糖尿病的村民喝了太多酒,急著去附近木瀆鎮(zhèn)的醫(yī)院看病。
人命關(guān)天,沈敏菊二話沒說就上了船。凜冬的晚上,為了接看病回島的村民,沈敏菊就這麼在船上合衣守了一宿。
對他來說,這是常有的事。雖然辛苦,沈敏菊卻從來沒有怨言,「我開這個船是為了島民方便,不是為了自己方便。」他笑著說。
渡船單程行駛距離3.63公里,需要16分鐘,福彩號每天上午7點半從漫山島駛出,下午兩點半返程,周一到周五每天一個來回,周末和節(jié)假日每天兩個來回。
「船老大」之身屬於所有島民
1991年以來,除了海事局通知的特殊天氣封航之外,「船老大」從沒休息過一天。沈敏菊知道,他的身體不僅屬於他自己,也屬於全體漫山村的村民。
1999年,沈敏菊生了一場病,要連續(xù)打點滴。太湖衞生院的醫(yī)生態(tài)度很堅決:「你不能再上班了,現(xiàn)在還天天開船,身體肯定不行?!?/p>
沈敏菊卻笑著說:「我不開了,村裏人怎麼出來?」
在那14天裏,沈敏菊依舊每天7點半載著島民上岸,然後他跑去太湖衞生院掛水,下午2點前又匆匆趕回碼頭,載著村民一起回島。
他不敢生病,也從來不過節(jié),即使是家裏辦事也絕不休假。
2000年冬天下了場大雪,正值年關(guān),島上的許多村民要採買年貨。沈敏菊的兒子恰好選在這時辦婚禮。賓客已經(jīng)坐滿了院子,親友都在家中幫忙,新郎的父母卻不見了蹤影——他們把婚禮的事情安排好,照常開船去了。
很多人都說,你兒子結(jié)婚,不好休息一次嗎?沈敏菊擺擺手,「我不好休息的,我休息了島上人家不方便」。
執(zhí)拗的「船老大」
從木質(zhì)船到鐵船,再升級為現(xiàn)在的「福彩號」小渡輪,船已更換過3艘,「船老大」的固執(zhí)卻一直沒變。
福彩號荷載46人,島上村民辦紅白事的時候,往返漫山島的人很多。
有時,想上島的人心急,和「船老大」商量:「多上幾個人沒事的,你也少跑一趟?!?/p>
面對這個,「船老大」死活不肯,他寧願自己多送幾個來回,也絕不超載。
如今,島上的村民早已熟悉「船老大」的脾氣,大伙兒的規(guī)則意識變強了,後來也沒有人再勸他,該怎麼樣,就怎麼樣。
近幾年,漫山村的旅遊業(yè)紅火起來,民宿和特色書店讓小島煥發(fā)新生機。
此前,這座旅遊小島都沒有個像樣的廁所。國慶假期將至,島上的遊客慢慢變多,裝潔具的人著急,找沈敏菊幫忙「載人的時候捎過去」。
看著那些笨重又龐大的潔具,沈敏菊一口回絕了。30多年來,島上的許多建材都是沈敏菊開著船一趟一趟渡過去的,可他從來不讓這些貨物和島民一起上船。
新冠肺炎疫情暴發(fā)後,他更是每天有許多忙不完的事情。
每天清晨7點,沈敏菊和妻子提早半小時檢查各個零部件,打掃衞生,做好開船前的消殺工作。等有人登船時,刺鼻的味道已經(jīng)散去,他們開始分發(fā)疫情防控宣傳材料,提醒大家戴好口罩。
每當(dāng)有人上船,沈敏菊總會用一手拿著測溫槍,一手提著紙筆走到他跟前,細細地給船客測溫。
雖然他自己不太精通手機操作,卻總是認真地指導(dǎo)船客掃船上貼著的場所碼,再親眼看著船客把登記表填寫清楚。
新冠肺炎疫情最嚴重時,村民出了島就沒有地方吃飯,沈敏菊就在島外的家裏給村民們燒。反正自己吃什麼,就免費給那些村民吃什麼。那段時間,妻子姚秀芳總會覺得「家裏的大米吃得特別快」。
期待年輕的擺渡人
疫情期間,沈敏菊看到鎮(zhèn)上的共產(chǎn)黨員都奮戰(zhàn)在抗疫一線,毫無怨言。在村民眼中,他們是新時代的「擺渡人」,「渡」的是更多人的幸福。
這些「新擺渡人」的奉獻精神、堅定信仰讓沈敏菊深受觸動,在他們的感召下,2020年,60歲的他也提交了入黨申請書。今年6月21日,沈敏菊成為一名預(yù)備黨員。
漫山島上大都是年長的村民。去年島上還有85位老人,到了今年就剩下80人。
沈敏菊總是小心翼翼地照顧這些坐船的老人。他不僅找了塊更寬的船頭踏板,冬天濕滑,沈敏菊還用木條橫向釘出了一塊摩擦力更大的木質(zhì)踏板。
每當(dāng)有年長的村民上下船,沈敏菊和妻子總是會上前扶一把。有時他們甚至忘了,他們自己也已經(jīng)60多歲了。
31年,他始終沒有離開他的渡船。兒子兒媳經(jīng)常勸他們「早點上岸」,到蘇州市裏帶帶孩子。
「我能開到70歲?!拐f這話的時候,他的聲音中氣十足。
不過,沈敏菊也確實在尋找一個年輕、負責(zé)任又有駕駛證書的「接班人」,這樣,他才放心把福彩號和島上的老人託付出去。
(來源:中國青年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