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41年12月13日,日寇南侵,大公報港版宣布停刊,報館除先行撤離人員外,胡政之等五人滯留香港,形勢危急。胡政之曾「常於棉袍下襟角內(nèi),私藏圓形銅紐扣三枚,萬一被敵人發(fā)覺,即預備吞服,以免受辱?!勾文?月,胡政之方率五人自香港渡海輾轉(zhuǎn)到達桂館。此時,渝港兩館同時出版,胡政之往返於渝桂兩地操勞達半年之久,桂館以各地通訊見長。



1943年11月,胡政之訪英,在英參觀、發(fā)表演說,表明對日作戰(zhàn)態(tài)度。此前蕭乾就在胡政之的支持下赴英國倫敦大學任教,兼任大公報駐英特派員。胡政之找到蕭乾,動員轉(zhuǎn)作戰(zhàn)地記者,隨時準備投入歐洲第二戰(zhàn)場採訪工作。次年1月,胡政之與英國新聞界會面,代表中國新聞學會向英國新聞界介紹中國抗擊日本法西斯的艱苦鬥爭情況,特別介紹了《大公報》情況,除去派記者隨遠東軍赴緬外,還派記者往美國、亞洲、歐洲多地採訪。

1945年4月25日,發(fā)表社評《祝舊金山會議》:「舉世矚望的舊金山會議,今天開幕了,萬國衣冠之盛,世界和平之望,系此一會。我們赤誠祝禱此會之圓滿成功,並願歷史將永誌一九四五年四月二十五日為人類解放的一天!」內(nèi)中提到:「我國與會記者約二十人……本報特派員嚴仁穎於紐約抵此,後一小時本報倫敦特派員蕭乾亦由倫敦趕到?!棺鳛橹袊钣杏绊懙膱蠹?,大公報投入重要力量來報道這次影響世界歷史的會議。
參加舊金山會議的中國代表團由10人組成,依次是外交部長宋子文(團長)、駐英大使顧維鈞、國民參政會主席王寵惠、駐美大使魏道明、前駐美大使胡適、金陵女子大學校長吳貽芳、青年黨代表李璜、國社黨代表張君勱、中共代表董必武以及大公報總經(jīng)理胡霖(胡政之)。1945年6月26日中午12時整,美國舊金山退伍軍人紀念大廈大禮堂,《聯(lián)合國憲章》簽字儀式舉行。




胡政之訪美返回重慶。此時重慶館人員、資金充足,胡此次自美訂購的機器、紙張和其他辦公用品,為大公報此後的發(fā)展派上用場。

